科技创新园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经过山东农业大学几代人几十年的积极探索,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内实验室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学校科技创新园为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为我省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同学院根据其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农学院为代表的“课程论文型”、以林学院为代表的“生产实践型”和以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代表的“模拟承包型”和近几年逐步建立的“创业实践型”等。

这些模式是适应当前农业高校人才培养需要的,在我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构建“大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每年有20多个专业上万人次的学生到科技创新园的相关实验站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毕业论文》,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1993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优秀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其中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1项。“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建立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研究成果于1993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于200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农业大学四位一体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和“农林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于2009年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7万多高素质建设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孕育了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董树亭、牟志美、王晓云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上千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