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技聚焦
科学·基金·通讯——第166期
发布时间:2022-11-08 作者: 浏览次数:296
科学 基金 通讯 第166期
2022年11月04日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未病’的生物基础与数学表征”项目指南
为推进中医药学的传承创新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融合板块设立“‘未病’的生物基础与数学表征”专项项目,以重大疾病的“未病”状态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学、数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揭示“未病”发生的生物学原理,构建“未病”临界状态的数学模型,建立“未病”预警体系,为理解疾病发生机制、预判疾病发生、发展疾病预防和诊疗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氨燃料应用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项目指南
为推动面向国家“碳中和”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融合板块决定设立“氨燃料应用的若干基础问题研究”专项项目,针对氨燃料在能源动力系统中应用的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我国实现能源动力领域的“碳中和”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音乐与脑科学”项目指南
为推动艺术和科学的跨领域交叉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拟设立“音乐与脑科学”专项项目,针对音乐脑科学领域的若干核心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欣赏和创作音乐是典型的大脑高级功能,涉及听觉信息加工编码的脑区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动态功能联结。通过现代脑科学研究手段,结合音乐的数据结构及其生成规律,探索大脑高级功能和可塑化过程,并揭示音乐治疗的神经活动特征。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关于发布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基础科学板块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1.天气和气候中数据同化的数学理论与算法、2.微纳多孔介质的固液界面力学和限域反应流动、3.基于先进红外光源的原位研究方法及其在小分子碳循环和芯片制造领域的应用。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基于‘澳科一号’卫星若干科学问题研究”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基于‘澳科一号’卫星若干科学问题研究” 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利用“澳科一号”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开展液核磁流体动力学、核幔耦合机制、地幔与海洋感应磁场、地球岩石圈磁场、电离层与磁层空间环境研究,并进行高精度矢量磁场测量数据的综合自洽反演,突破关键科学技术瓶颈,取得独具特色的地球物理与行星科学交叉领域成果。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基础科学板块“冷分子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专项项目指南
冷分子和超冷分子的碰撞和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对其研究能从量子力学层面来深入认识和理解分子碰撞和化学反应机理,并有助于促进对常温下化学反应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板块现启动“冷分子制备、物性与化学动力学”专项项目,旨在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过程,为设计和调控化学反应提供依据。专项倡导原始创新,鼓励物理和化学研究人员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发展。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项目指南
为贯彻落实《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和《“双碳”基础研究指导纲要》的重要战略部署,积极应对涉及多层面、多尺度的复杂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对国家“双碳”政策提供定量化、动态化的科学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融合板块决定设立“面向碳中和实现路径的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模式耦合关键理论和技术预研究”专项项目,以激励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引领和原创突破。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下地幔关键物质循环过程及其效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该原创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高压物理、高压化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结合地球超深部研究的最新重大发现,探索重大地质事件中超深部过程控制地球表层演化的机理,为认知地球带来变革性突破,开创四维地球系统科学基础研究的新体系,服务于国家“深地”发展战略以及地球科学部“三深一系统”总体规划。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拟资助“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研究”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旨在通过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在数据革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深时地球科学知识图谱与知识演化的理论与方法,推动数据驱动的深时地球科学发现的变革性发展。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2022年度专项项目指南——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
我国在月球与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顶层设计、缺乏有组织的系统性研究,对未来的探测工程也未开展深入的前瞻性研究,相对国家关于科学与工程对深空探测的“双轮驱动”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针对上述问题,围绕国家月球和深空探测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引领性优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拟启动“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研究(一)”专项资助工作。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团队在光催化剂粒子全时空尺度电荷分离传输过程成像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团队通过将缺陷结构选择性合成到颗粒的特定晶面,利用时间分辨光发射显微镜(飞秒到纳秒)、瞬态表面光电压光谱(纳秒到微秒)和表面光电压显微镜(微秒到秒)等多种先进的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在时空全域追踪了光生电荷在纳米粒子光催化剂中分离和转移演化的全过程,并发现光催化剂中普遍存在的各向异性晶面和捕获态(如缺陷结构)直接影响光生电荷动力学行为。这种时空追踪电荷转移的研究将极大促进对能源转换过程中复杂机制的认识,为理性设计性能更优的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瞿昆课题组在空间转录组整合分析算法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课题组收集了45对同一组织来源的空间转录组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集,和32个模拟数据集,并设计了多种指标,从多个维度系统性评估了16种整合算法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Cell2location、SpatialDWLS和RCTD算法能更加准确的预测细胞类型的空间分布;Tangram、gimVI和SpaGE算法是预测基因表达空间分布的最佳算法。Tangram、Seurat和LIGER算法计算效率相对较高,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该研究工作总结了每种算法的属性、性能、适用性以及高效算法的优势,为研究人员进一步提升算法性能提供了参考。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华南理工大学江焕峰团队在烯烃选择性氧化胺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团队利用双齿膦配体与醌类氧化剂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烯烃烯丙位C-H键活化,避免了钯催化剂与碱性胺配位失活。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表明:醌类氧化剂不仅可以快速地将钯氧化到二价完成催化循环;与脂肪胺的氢键作用提高了胺和催化剂结合的能垒;醌与钯-配体络合物之间的π-π堆积效应很好地稳定了反应活性物种。该方法适用于非活化烯烃与碱性胺的氧化胺化反应、烯烃分子内的氧化胺化及多种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后期修饰,为烷基/芳基烯丙胺以及四氢吡咯和哌啶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高效的合成方法,为新的小分子药物发现提供重要途径。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四川大学余达刚团队在非活化烯烃羧基化方面取得进展
团队利用连续光致电子转移策略(Consecutive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ConPET)建立了强还原性的可见光催化体系,将CO2直接还原为CO2自由基负离子,随后与非活化烯烃反应,实现了非活化烯烃的双/氢羧基化反应,该体系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研究表明CO2的还原可能是ConPET机制。该研究发展了CO2参与非活化烯烃羧基化新策略,为烷基羧酸和多元酸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有望在药物开发、材料合成和高分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应用。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清华大学饶子和、娄智勇团队《Cell》发文揭示生物界中RNA加帽新机制
团队探索了新冠病毒核酸加帽的机制,发现新冠病毒能够利用其转录复制复合体中的单链核酸结合蛋白nsp9作为媒介,介导全新的加帽过程。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是对新冠病毒乃至其他病毒生命过程理解的重要更新,而且在生物学领域中也是第一次发现这种由蛋白质作为媒介来介导的RNA加帽过程,拓展了生命科学研究中对核酸加工的认识边界,为在人体细胞中发现可能存在的类似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来源:清华大学
□ 北京师范大学何建军教授团队在锦屏深地实验室关键核天体反应研究中取得进展
研究团队利用锦屏加速器提供的强流质子束,将19F(p,g)20Ne突破反应推进到国际最低的能量点,并在225 keV处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验证了第一代恒星中观测到的钙元素起源于突破反应这一假说,有力支持了第一代恒星的弱超新星爆演化模型,即恒星爆发后中心生成黑洞,外层较轻的元素被抛出去,内层较重的元素被吸入黑洞这一过程。该研究解释了宇宙中已知最古老第一代恒星的钙元素起源问题,也将为太空望远镜未来观测的第一代恒星和星系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核物理输入量。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西北大学陈立辉团队与海外合作者运用Zn同位素示踪地球深部碳循环取得进展
团队选择来自南太平洋Cook-Austral群岛和南大西洋St.Helena火山岛的经典HIMU型OIB样品(206Pb/204Pb>20.5)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精度锌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这些HIMU型OIB的锌同位素组成(δ66Zn =0.38±0.03‰)明显偏重于正常地幔(δ66Zn =0.16±0.06‰)和绝大多数其它大洋玄武岩(δ66Zn =0.31±0.10‰)。模拟计算表明HIMU型OIB明显偏重的锌同位素组成特征无法由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过程产生。该研究不仅厘清了HIMU型玄武岩和地幔HIMU端元的成因,还为地表碳酸盐参与地球内部过程提供了可信的证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武汉大学陈胜利团队在电催化双电层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团队结合从头算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界面水分子的计算振动谱学和原位表面增强红外光谱(in situ SEIRAS)技术,发现界面双电层中氢键网络连通性是导致氢电催化巨大动力学pH效应的根源。随后,以Pt-Ru合金为模型催化剂,进一步揭示了OHad吸附中间体在改善碱性氢电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本质,即增加双电层中氢键网络的连通性。该研究结合AIMD模拟、计算谱学和实验谱学技术,为电化学界面原子结构提供了研究思路。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宫勇吉、北京大学吴凯等在二维材料合成新方法方面取得进展
团队提出一种全新的熔体辅助生长二维材料的普适性策略,该方法利用经典生长单晶的熔融析出机理辅以限域空间、熔体浸润性等动力学控制因素,成功制备出近百种超薄二维单晶纳米片。该合成方法可通过组分均匀的熔融相精准控制产物的组分,展现出了制备二维单晶薄膜的潜力,与传统方法难以可控合成复杂多元层状或非层状超薄二维单晶材料相比,该研究突破了合成超薄材料的限制,提出了一种合成二维材料的普适性策略,为未来合成更多复杂多元二维材料、非层状二维材料及大尺寸单晶薄膜提供了新的思路。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沈阳自动化所王卓团队在科学智能领域研究取得进展
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通用框架,用于对复杂的图像中实时准确地自动获取纳米颗粒定量化形貌信息这两种电子显微镜所产生图像中的纳米颗粒形貌进行快速、准确地在线统计分析。该研究提出的模型在数据集上测试达到86.2%的准确率,并且将模型部署在嵌入式处理器上处理速度可达11FPS,可以满足电镜端的实时处理需求。来源: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清华陈吕军团队揭示能-水基础设施共生的降碳、节水与经济效益
团队提出了燃煤发电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共生的分析框架和高分辨技术方案,为可持续基础设施系统开发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撑。污泥掺烧和再生水回用是燃煤发电和污水处理部门间的合作共赢机会,有助于实现污泥处置、淡水节约和碳减排等多重环境目标。来源:清华大学
□ 南医大周其冈团队《Science》发文报道新型抗抑郁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团队发现了位于中缝背核区的5-羟色胺转运体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耦联靶点(SERT-nNOS)。基于此合成了一种快速起效抗抑郁先导化合物“ZZL-7”,研究表明ZZL-7在注射2小时后即可发挥抗抑郁作用,且无氯胺酮等其他快速抗抑郁药品的毒副作用,适合广泛应用。该药物有可能克服第三代抗抑郁药物依赖于5-羟色胺自身受体脱敏的缺陷,有望成为全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候选药物。来源:南京医科大学
□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等4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近日批准发布新版《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通则》国家标准(GB/T 22900—2022),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基础研究项目》(GB/T 41619—2022)、《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应用研究项目》(GB/T 41620—2022)和《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实施指南 开发研究项目》(GB/T 41621—2022)共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为科研项目评价提供了一套通用框架和分类评价方法。 该系列标准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举措。新修订的GB/T 22900国家标准明确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科研项目评价的通用要求,与2009版国家标准相比,此次修订增加了评价原则、科研项目分类与评价重点、评价环节与内容,修改了评价方法和程序等。GB/T 41619、GB/T 41620、GB/T 41621 3项标准在GB/T 22900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3类科研项目评价的具体要求,为科学规范地开展科研项目评价提供操作指引。来源:中国消费网
□ 科技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气象局 林草局印发《“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针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重大科技需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气象局、林草局编制了《“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生态环境监测。(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三)大气污染防治。(四)土壤污染防治。(五)固废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六)多污染物跨介质综合治理。(七)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八)新污染物治理。(九)应对气候变化。(十)支撑国际生态环境公约履约。来源:科技部
□ 科技部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
科技部11月1日通过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提出,针对黄河水少沙多、生态环境脆弱和悬河发育等自然特点,以及水资源短缺矛盾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要通过“实施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坚行动”等六大行动,发挥科技创新对黄河保护治理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动由黄河源头至入海口的全域科学治理,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来源:中国新闻网
□ 五部门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部署,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活力,加快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构建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制定本行动计划。该计划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推进关键技术融合创新;(二)提升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三)加速多行业多场景应用落地;(四)加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五)构建融合应用标准体系。来源:工信部
□ 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监测机制的通知
10月25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建立《“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监测机制的通知。其中,重点任务提出,要建立能源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库。根据《规划》总体目标,明确重点任务,征集《规划》任务实施依托项目,建立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实施监测项目库。重点任务榜单主要分为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安全高效核能技术、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燃气发电技术、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领域。来源:国家能源局
□ 科技部印发《“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发展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现代化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和运行制度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建成;到2025年,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制度体系基本完备,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基本建成,技术要素市场服务体系协同高效,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成效大幅提升。《规划》明确了6项重点任务,分别为: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强化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提升技术要素市场专业化服务效能、促进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融合、加速技术要素跨境流动。来源:科技部
□ 六部门发文: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公布,共提出15项政策措施。《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将研发设计等环节设在我国,打造产业链共同体。鼓励外资充分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深入参与智能制造,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引导外资积极参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积极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团队。来源:人民网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
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22年度报告》)。《2022年度报告》内容包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部署、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完善政策体系和支撑保障、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五个方面。同时,全面总结了2021年以来我国各领域应对气候变化新的部署和政策行动,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进展和新成效,以及为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所作出的贡献。《2022年度报告》还阐述了中方关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的基本立场和主张。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 欧盟拟严格立法治理空气和水污染
近日,欧盟委员会通过多项提案,建议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治理空气和水污染,力争到2050年实现零污染。治理空气污染方面,委员会提议修订欧盟《环境空气质量指令》,制定2030年中期目标,以确保2050年前实现空气零污染。具体措施包括定期评估空气质量标准、降低主要空气污染物PM2.5年度限值、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通过有效处罚保障污染受害者权益等。治理水污染方面,委员会提议严格城市废水处理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相关规定,包括加强回收城市废水中的资源、系统性监测废水中微生物、要求相关制药和化工企业等污染物生产者支付清污费用、持续更新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物清单等。来源:中国科学报
□ 日本发布《研究开发愿景纲要》
近期,日本内阁在经济安全保障重要技术培育项目会议上发布了《研究开发愿景纲要(第一版)》。该纲要提出了强化经济安全保障的发展方针:对特定领域的重要技术提供财政支持,强调卫星通信和无人探测器等技术在航空/航天、海洋、网络和生物四个领域的应用。这些项目于2022年秋季面向研究人员公开招募,并将在2022年内启动。为了确保日本始终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从中长期发展(5—10年)来看,需要推进以商业化为目标的研究开发项目。这些项目需在战略上或产业发展上具有积极作用,以新兴技术为对象,并且这些技术可以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来源:中国科学报
□ 我国成功运行世界首个电磁橇
近日,阶段性建成的世界首个电磁推进地面超高速试验设施——“电磁橇”设施,在山东济南成功运行。其对于吨级及以上物体最高推进速度可达每小时1030公里,创造了大质量超高速电磁推进技术的世界最高速度纪录。该电磁橇设施是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济南市开展战略合作的重大项目。电磁橇设施设计建造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科研团队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电磁橇设施可向国内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提供试验与测试服务,对支撑我国大质量高速先进装备持续快速发展和技术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来源:中国科学院
□ 丘成桐院士:中国一定要在数学上生出自己的方向和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就中国数学人才培养已取得的进步,尚需补齐的短板发表了观点。让数学科学在中国大地上成长,让中国在数学领域成为重要的领导者,这需要花很多功夫,我们要从小孩抓起,从初中、高中、本科、研究院各方面努力。整体来看,我国数学研究领域还比较狭窄,更多是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从科学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一定要在数学上生出自己的方向和问题,产生对世界有重大深远影响的原创成果。在接受《瞭望》采访时,丘成桐说:“我相信,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定能看到世界一流学者在中国土壤上做出一流学问,助力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来源:瞭望
□ 朱俊强:让青年人才在重大任务中“破界”成长
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上,青年人才是源头活水和主力军。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改革人才评价方式,让青年人勇于挑大梁、敢啃“硬骨头”,一是搭平台,二是强激励,三是出政策。目前,在研究所承担的重大任务中,40岁以下青年人正逐渐成为中坚力量。他们潜心研究、直面困难,破解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有力支撑了重大项目的顺利完成。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有能力、有热情、有志向的年轻人,都可以实现科技报国的理想抱负。来源:中国科学报
注:这是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向科学基金相关专家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此类信息,请回复邮件 (scc@nsfc.gov.cn)退订。衷心感谢您对科学传播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编辑:鲜文东、聂小宝        责任编辑:余国先        审核:刘兆庆        签发:唐隆华
TOP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处
Copyright © 2023-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