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研究与示范

发布者:张友朋发布时间:2015-08-15浏览次数:123

完成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烟台市林业局、蒙阴县科学技术局

完成人员:孙明高李传荣董智、孙玖世、邢世岩张光灿

获奖情况: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该项目针对建筑采石、采矿及公路修建造成的山体植被与景观破坏、环境污染、造林及植被恢复困难的实际问题,采用恢复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立地划分、立地整治、植物材料选育、植被恢复模式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成果如下:

(1)破坏山体自然恢复的演替进程缓慢,演替到灌丛阶段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确定了立地类型的主导因子,提出了立地分类系统及立地类型特征,立地可划分为8种类型;基于演替规律、立地划分和现有恢复模式评价,提出了破坏山体植被恢复全过程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2)结合破坏山体立地特征,提出了立地整治技术13种,其中,石砌植穴无纺布衬砌防渗技术、石砌鱼鳞坑集水整地技术与爆破填坑平台整地技术为首次提出。

(3)结合盆栽、造林试验与植被恢复示范状况,筛选出71种适宜不同岩质类型的造林及植被恢复的植物材料,其中适宜青石山区的乔木33种,灌木17种,藤本5种,草本7种;适宜砂石山区的乔木38种,灌木16种,藤本6种,草本7种;同时确定了不同立地的适宜植物种。

(4)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的造林绿化与植被恢复模式28种。其中,二次定点爆破造穴客土回填造林模式为首次运用。

(5)基于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的集成技术体系,编制了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技术规程,并研制开发了破坏山体造林及植被恢复专家决策信息系统。

(6)累计完成公路边坡、采石场、尾矿坝的造林及植被恢复示范林2500亩,造林保存率及植被覆盖率均达90%以上,林木生长良好,景观效果优良,生态效益显著。

该项目解决了破坏山体造林绿化及植被恢复的理论与技术难题,试验示范效益显著,实用性强。可为加速破坏山体植被恢复进程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对建设绿色山东和生态省具有重要意义。经过5年的实施,累计在烟台市、淄博市、蒙阴县等地推广破坏山体植被恢复面积16余万亩,山体边坡绿化107余万亩,较好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